《人民日报》专版近日刊登了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学院2019级硕博连读生山訸从9万余人中脱颖而出,成为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
山訸,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2019级硕博连读生,围绕吸附材料及系统的能质调控方法与太阳能空气取水应用开展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12篇。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等荣誉。
凝聚微滴,跨界创新
在博士研究的初期,研究方向的选择总是充满挑战。在导师王如竹教授的鼓励下,山訸将目光投向吸附空气取水技术这一极具潜力的跨学科前沿领域,通过将空气中的微量水分富集并转化为可用水源,解决水源短缺问题。
山訸作会议报告
然而,传统的吸附方法在性能上存在瓶颈,亟需开发高效的新型吸附材料。此外,将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也是一大难题。面对这些挑战,山訸意识到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远远不足,于是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和技术领域,从基础的化学反应与材料微观设计出发,结合宏观系统设计与热质优化,最终突破了材料和器件性能的瓶颈,成功制备出高性能吸附材料。为确保科研成果能够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山訸远赴祖国西北干旱戈壁地区进行实地测试,当第一滴晶莹剔透的水珠从设备中滴落时,实验室的概念验证真正转化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
国际视野,协同合作
上海交大的国际化平台为山訸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他所在的实验室本身亦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团队,他与来自斯洛文尼亚的Primož Poredoš博士等国际同仁紧密合作,协力攻关空气取水技术的关键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克服了语言与文化差异的障碍,更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计划的契机,与相关国家的实验室实现了技术共享与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
山訸(右二)参加亚洲校园海峡能源与环境科技研讨会
山訸开展科研实验
他还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以及“亚洲校园海峡能源与环境科技研讨会”等会议,与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就能源与环境科技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他的研究成果被亚洲新闻频道纪录片《太空食物如何改变地球上的农业》报道,展现了项目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潜力。
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山訸深知,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他不仅追求技术突破,更注重让自己的研究服务社会。他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带领团队设计的项目荣获大赛特等奖,并在导师团队的支持下,推动技术走向国际市场,赢得了阿联酋客户的认可。
从实验室的深夜灯火,到戈壁滩的炽热阳光,山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奉献。他坚信,科技进步离不开全球学术的互通与协作,未来,他选择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学习前沿研究方法与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